科普文章
  • 南非溪床中发现的两亿年前素食恐龙畸齿龙竟然长着“备用牙齿”
      
       
       
       
      南非溪床中发现的两亿年前素食恐龙畸齿龙竟然长着“备用牙齿”(化石网配图)
      (化石网报道)据腾讯科学(悠悠/编译):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目前,科学家通过世界上最大的X射线扫描仪发现最早、最原始的一种食草恐龙物种化石,该物种是畸齿龙,一种两亿年前灭绝消失的素食恐龙。
      基于这项考古研究,科学家发现了畸齿龙更详细的骨骼结构,它的颚部长着“备用牙齿”,一旦咀嚼食物导致牙齿磨损脱落,“备用牙齿”将派上用场。据悉,这一恐龙骨骼化石是2005年南非古生物学家比利-德克勒克(Billy de Klerk)在格雷罕斯顿地区小镇旁的溪床中发现的。
      德克勒克说:“历经许多年这具畸齿龙骨骼化石可能被冲刷显露出来,我们只是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了这项发现,这是迄今发现最完整的畸齿龙骨骼化石。”畸齿龙体形较小,体长在1.1-1.75米之间,体重在2-10公斤之间。尽管骨骼化石保存完好,但是骨骼太小、太精致,以及岩石非常坚硬,使古生物学家仅能通过岩石观察畸齿龙的结构特征。
      为了发现这具骨骼化石,科学家在法国使用欧洲同步加速器辐射源(ESRF)分析了5天时间,扫描发现了畸齿龙的完整骨骼。
      欧洲同步加速器辐射源(ESRF)发射光束对比了骨骼化石与周边岩石之间的差异性,两者具有类似的密度。科学家发现畸齿龙口腔颚骨长着备用牙齿,用于替代磨损或者脱落的牙齿。
      同时,研究小组还分析了这具畸齿龙的腭骨,其直径不超过1毫米。他们指出,这具恐龙骨骼保存完好暗示着它生前并未遭受任何头部创伤或者掩埋在土壤中未遭受更多的损伤。
    2016-08-06
  • 元古宙海洋氧水平可能多数时间里没有有益于动物生命的进化
      
       
      元古宙海洋氧水平可能多数时间里没有有益于动物生命的进化(化石网配图)
      (化石网报道)据EurekAlert!:科研人员报告了在动物生命出现之前的地球上的氧水平的一个模型。氧的进化被认为是复杂多细胞生物的出现和多样化的一个先决条件。多数关于氧与多细胞生命的共同进化的研究把重点放在了基础动物必需的极限氧水平以及环境氧水平是否在特定时间超过了这一极限的问题上。然而,这样一种方法忽视了氧水平的空间和时间变化的效应。
      Christopher Reinhard及其同事把定量生物地球化学模型与大气氧水平的地球化学约束条件结合起来,从而确定了在大约18亿年到6亿年前的元古宙中期到晚期的海洋氧水平的空间与时间分布。根据这些模型,海底在很大程度上是缺氧的,即便当大气氧水平远高于假定的生命所需的水平。表面海洋溶解氧水平表现出了相当大的空间变化性,而且也有季节涨落,导致了在几乎最高的大气氧水平的情况下的一年的那部分时间里的氧水平降到了基础动物的估计耐受范围以下。
      这些结果提示,海洋的氧水平可能在元古宙的多数时间里没有有益于动物生命的进化。
    2016-08-06
  • 中国正在改写人类起源学说
       
      人类演化的两条路线
       
      走出非洲
       
      中国的古人类遗迹
       
      中国道县一洞穴内挖掘出几十颗属于现代人类的牙齿,可追溯至12万-8万年前。S. Xing and X-J. Wu
       
      另一种模型   
      (化石网报道)据财新网(撰文 Jane Qiu 翻译 Nature自然科研):北京郊区兀自矗立着一座石灰岩小山,名为龙骨山。沿着山北一条小路可通往一些被围护起来的山洞,每年15万游客慕名而至,上至白发老人,下至年幼学童。1929年正是在此地,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基本完整的古人类头盖骨,经确定约有50万年历史,被命名为北京人,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遗骸之一。该发现曾促使众多研究人员相信人类首先起源于亚洲。
      如今,北京人的核心重要性已经不如从前了。虽然现代定年法推算前述化石年代其实更早——距今最远可达78万年——但是人类在非洲发现了更为久远的古人类近亲遗骸,令前者黯然失色。该发现同时巩固了非洲作为人类摇篮的地位(请见:go.nature.com/29MIDwA),即现代人及其先人从非洲扩散至全球各地,而亚洲则降格成为了某种演化死胡同。
      尽管如此,北京人的故事令几代中国研究人念念不忘,他们一直努力了解北京人与现代人的关系。“这是一个未完待续的故事,”北京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简称“北古所”)的古生物学家吴新智说。他们想知道北京人的后代和直立人是灭绝了还是演化成更为现代的物种,是否对当今中国人的基因库有所贡献。
      中国人迫切希望了解先人真相,在过去十年里,中国加大力度在全国范围内发掘早期人类的证据。中国正在重新分析原先的化石发现,每年投入上千万美元用于挖掘工作。中国政府正投资110万美元在IVPP建立实验室,用于提取古DNA并测定其序列。(请见go.nature.com/2afKYEU)
      这笔投资恰发生在全球古人类学家开始将注意力更多地转向亚洲化石及其与其他早期人族的关系之时。“人族”这个术语指的是所有与人类的关系比和黑猩猩的更密切的物种。在中国及亚洲其他地区的发现明确表明,亚洲大陆曾经散布了极其多样的人属物种,这向传统的人类演化史观点发起了挑战。
      “许多西方科学家倾向于透过非洲和欧洲的有色眼镜看待亚洲化石和文物,”吴新智说。其他大陆在人类演化研究中一直获得更多关注,因为在这些地方发现的化石较为古老,而且距离主要的古人类研究机构更近,吴新智如此表示。“但是越来越明显,大量亚洲的材料与传统的人类演化叙述并不相符。”
      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古人类学家Chris Stringer同意此观点。“亚洲一直是被遗忘的大陆,”他说。“亚洲在人类演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一直被低估了。”
      人类演化的故事 
      在典型的演化故事中,智人起源于非洲。虽然谈到具体细节,各种版本众说纷纭,但是关键人物和事件却基本一致,而故事的名字总是“走出非洲”。
      在这种人类演化故事的标准观点中,200多万年前直立人首先在非洲演化(参见上图“人类演化的两条路线”)。之后大约在60万年前,非洲诞生了新的人类物种:海德堡人,最古老的海德堡人遗迹是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约40万年前,部分海德堡人离开非洲,分成两个分支:一支进入中东和欧洲,演化成尼安德特人;另一支向东进发,演化成丹尼索瓦人——这是2010年首次在西伯利亚发现的一个物种(请见:go.nature.com/29TakJb)。大约20万年前,留在非洲的海德堡人最终演化成我们自己的物种:智人。大约6万年前,这些早期人类向欧亚大陆扩张,取代了当地的人族,还发生了少量的混血。
      海德堡人可能是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和现代人的共同祖先,他们的特点之一是兼具原始人和现代人的特征。像更为古老的人类一样,海德堡人眉骨较厚、无下颌。但是他们还有与智人相似的特征,牙齿较小,脑壳较大。大部分研究人员将海德堡人或类似物种视为直立人与智人之间的过渡形态。
      不幸的是,这个时期的化石证据数量稀少,且通常模棱两可。美国爱荷华市爱荷华大学古人类学家Russell Ciochon表示,这是人类演化过程中最不为人知的一个篇章。“但是对于我们了解人类的根本起源至关重要。”
      过去四十年来对中国化石的分析使人类起源学说变得更加复杂,令非洲直立人到现代人的直线演化论蒙上疑云。分析结果显示,大约在90万-12.5万年前,东亚活跃着一些人族,他们所具备的特征将令其成为介于直立人和智人之间的人族,吴新智说(参见上图“古人类遗迹”)。
      “那些化石是一个巨大谜团,”Ciochon说。“它们明确代表着比直立人更为先进的物种,但是究竟属于何种物种尚未可知,因为它们似乎不符合我们已知的任何类群。”
      那些化石的过渡性特征促使如Stringer等研究人员将其与海德堡人联系在一起。由于其中最古老的化石是在湖北郧县发掘出的两个头盖骨,可追溯至90万年前,Stringer甚至推测海德堡人可能起源于亚洲,之后扩散至其他大陆。
      但是许多研究人员(包括大部分中国古生物学家)认为,虽然有一些表面上的相似点,但来自中国的材料与欧洲和非洲的海德堡人化石并不相同。在陕西省大荔县出土的一个头盖骨基本完整,可追溯至25万年前,与大部分海德堡人相比,其脑壳较大、面部较短、颧骨较低,表明这是更加先进的物种。
      这种过渡形态人类物种在中国存在数十万年之后,具有现代人特征的人类物种出现了,一些研究人员将其划归为智人。近来发现的例子之一是2007年,北古所古人类学家刘武及同事在广西智人洞发掘出两颗牙齿和一个下颌骨,它们可追溯至10万年前左右。挖掘出的下颌具有典型的现代人类外观特征,但是也保留了北京人的部分古老特征,如体格健壮,下巴突出不明显。
      大部分中国古人类学家和少数来自西方的热情拥护者认为,过渡型化石证明北京人是现代亚洲人的祖先。在这个模型——被称为多区域演化或者又称为连续演化附带杂交——的描述里,起源于亚洲直立人的人族与后来来自非洲和欧亚大陆其他地区的人族混种繁衍,他们的后代成为现代东亚人的祖先,吴新智说。
      支撑该观点的证据也来自中国发掘的文物。在欧洲和非洲,石器工具随着时间变化发生显著改变,但是在约170万-1万年前,中国的人族一直使用相同类型的简单石器工具。北古所考古学家高星表示,这表明中国人族连续演化,受外部人族影响较小。
      政治作怪? 
      一些西方研究人员表示,中国古生物学家支持连续演化说存在一些民族主义影子。“中国人不接受智人在非洲演化的观点,”一位研究人员说,“他们希望一切都来自中国。”
      中国研究人员拒绝此类指控。“这与民族主义毫无关系,”吴新智说。他表示,这完全要看证据——过渡型化石和考古文物。“所有一切都表明在中国发生了由直立人到现代人的连续演化过程。”
      但是,大量基因数据表明非洲是现代人类的摇篮,反驳连续演化附带杂交模型。中国人口研究显示,中国人97.4%的基因组成来自非洲的远古现代人,其余来自已经灭绝的人类物种,如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如果中国直立人曾有明显贡献,则会反映在基因数据中,”上海复旦大学人口遗传学家李辉说。吴新智反驳表示,未发现中国远古人族的基因贡献,可能是因为尚未能获其DNA。
      许多研究人员表示,不采用连续演化附带杂交模型,也有办法解释现存的亚洲化石。举例来说,智人洞的人族可能代表了12万-8万年前早期现代人的出非洲记(请见:go.nature.com/29LhEFm)。以前认为这些人留在中东黎凡特地区,但其实他们可能向东亚扩张,英国牛津大学考古学家Michael Petraglia表示。
      还有其他证据支持该假说:在中国湖南省道县一洞穴内挖掘出47颗牙齿化石,外观非常现代(请见:go.nature.com/29NVsWS),和现代人牙齿几乎没有差异。但是,这些化石至少有8万年甚至12万年的历史,去年刘武及同事发表了这一报告。“这些早期移民可能在迁徙途中或在亚洲与古代人类混种繁衍,这可以解释智人洞人所呈现出的原始特征,”Petraglia说。
      另一种可能是,中国发现的一些化石,包括在大荔发现的头盖骨,代表神秘的丹尼索瓦人,丹尼索瓦人是通过西伯利亚化石发现的人类物种,具有至少4万年的历史。古生物学家并不知道丹尼索瓦人的长相,但是从其牙齿和骨头中恢复的DNA研究(请见:go.nature.com/29ZKH76)表明,这一古老人类物种也为现代人类基因组做出了贡献(请见:go.nature.com/29UwQfw),尤其是澳大利亚土著居民、巴布亚新几内亚人和波利尼西亚人的——这意味着丹尼索瓦人可能曾广布于亚洲。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古人类学家María Martinón-Torres是认为中国人族中包括丹尼索瓦人的学者之一。她与北古所研究人员合作,对在河北省许家窑发掘出的化石群进行分析,并在去年发表了分析结果。该化石群包括不完整的下颌和9颗牙齿,时间可追溯至12.5万-10万年前。臼齿庞大,牙根非常强健,牙槽复杂,让人想起丹尼索瓦人,她说。
      第三种观点更为激进,这是当Martinón-Torres及同事对世界各地发现的5000多颗牙齿化石进行对比时产生:该团队发现与非洲标本相比,欧亚标本之间的相似性更高。该项工作以及对头盖骨化石的最新解读认为,欧亚人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与非洲人族分开演化。研究人员提出,180万年前离开非洲的第一批人族是现代人的最终起源。他们的后代主要在当时气候条件有利的中东定居下来,后来在过渡型人族的迁徙浪潮中分散于世界各地。欧亚一支走向印度尼西亚,另一支成为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第三支返回非洲,演化成智人,之后扩散至世界各地。在该模型下,现代人在非洲演化,但是他们的直系先祖起源于中东。
      并非所有人都信服。“众所周知,化石解读总是问题多多的,”德国莱比锡马克斯?普朗克演化人类学研究所遗传学家Svante P??bo说。但是,追溯至人类之初的欧亚化石的DNA有助于揭示哪一种观点——或哪几种观点的综合——是正确的。目前中国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付巧妹是一位在P??bo指导下完成博士学位的古遗传学家,去年她回国在北古所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以便提取古DNA并测定其序列。她的近期目标之一是了解中国的一些化石是否属于神秘的丹尼索瓦人一族。许家窑发掘出的重要臼齿将是其初期研究目标。“我认为我们在这里已有了‘头号嫌犯’”,她说。
      细节依然模糊 
      尽管对中国化石记录存在不同的解读,但是现已形成共识:亚洲演化史比先前人们了解的更加有趣。不过,具体细节依然模糊不清,因为在亚洲进行挖掘的研究人员少之又少。
      而当他们着手挖掘,结果亦是惊人的。2003年,在印度尼西亚弗洛勒斯岛挖掘发现了一种小型人族,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佛罗勒斯人,俗名霍比特人(请见:go.nature.com/2a84yBv)。由于特征奇异,该生物至今仍引发争议:它是矮化的直立人,还是从非洲一路来到东南亚并生存至6万年前的更为原始的人类物种。上个月,弗洛勒斯岛传来更多令人惊喜的消息,研究人员在有70万年历史的岩石中发现了类似霍比特人(请见:go.nature.com/29UwHbO)的人族遗骸化石。
      显而易见,在亚洲各地挖掘更多化石将有助于填补研究空白。许多古人类学家也呼吁增强对现有材料发现的使用。大部分中国化石——包括一些最优质的标本,如郧县和大荔头盖骨——仅限于屈指可数的中国古生物学家及其合作者可以使用。“借助复制品或CT扫描,令其可为更广泛研究所用,那就太好了,”Stringer说。此外,应该更严格地对化石遗址进行定年,采用多种方法定年更可取,研究人员如此表示。
      但是,众人一致认为,作为地球上最大的大陆,亚洲在揭秘人类历史方面还要更多可挖掘的空间。“引力中心正在东移”,Petraglia说。
    2016-07-26
  • 肠道细菌在人科动物体内与宿主共同演化数百万年 帮助塑造免疫系统
      (化石网报道)据EurekAlert!:一项新的研究提示,现代人和猿类并非简单地从环境中得到其肠道细菌,这些细菌在人科动物体内与宿主共同演化了数百万年之久,它们帮助塑造了我们的免疫系统。这些结果为了解我们与我们体内微生物间组成独特共生关系的演化过程研究做好了准备。生活在我们肠道内的细菌是如何到达肠道的仍然不为人知。科学家们尤其不清楚在影响肠道微生物组成中共生现象起着什么作用。
      为了对这一问题提供更多线索,Andrew Moeller等人在此研发了一种旨在比较粪便样本中快速演化细菌基因序列的方法,他们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坦桑尼亚的黑猩猩、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倭黑猩猩、喀麦隆的大猩猩以及美国人的样本。这让他们能比较数个细菌世系的族谱,并最终发现,它们与其宿主的演化模式密切吻合。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员发现,某个宿主独特的细菌种类很少会转移到其它宿主体内。这表明,细菌以独特方式随着宿主演化,生活在当今人类体内的肠道细菌是祖先细菌共生体的后代。
    2016-07-26
  • 对马坝人的演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马坝人脑大小和形状位于欧洲中更新古人类、尼安德人和现代人变异范围之间(吴秀杰供图)   
      (化石网报道)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最新一期出版的《美国体质人类学》(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秀杰研究员与西班牙人类演化中心Emiliano Brunner教授合作完成的“马坝人头骨内部解剖结构”论文,他们采用高分辨率CT技术,对马坝的额窦、眼窝、颅内模进行了3D复原和研究,对马坝人的演化研究取得了新进展。
      马坝人头骨化石发现于1958年,马坝人的生存年代为距今30-13万年前。与马坝人头骨伴生的,还发现了一些灭绝的和现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如:鬣狗、剑齿象、大熊猫、犀牛、猕猴、金丝猴、猩猩、黑熊、华南虎、野牛、野猪等。
      马坝人头骨化石自发现以来,一直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头骨的外表面有动物啃咬的痕迹。右侧额骨表面有一半圆型凹陷的痕迹,痕迹周边可见有明显的伤后愈合迹象, 符合局部受到钝性物体打击的表现, 很可能是当时人类之间暴力行为的结果。马坝人圆形的眼眶和隆起的鼻骨被认为是继承了东亚更新世中期人类的特点,但同时也具有反映与欧洲尼安德特人基因交流的证据。
      吴秀杰等采用CT技术, 对马坝的额窦和脑表面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复原, 研究分析表明马坝人的颅容量为1300 cc左右, 位于现代人, 尼安德特人和海德堡人的变异范围之间。马坝人脑的额叶较窄,顶叶短而扁平,这一特点与欧洲的海德堡人和直立人相似。然而,马坝人额叶相对眼眶的位置,额窦的形态及额鳞的曲度,却类似于尼安德特人及现代人。马坝人呈现出古老的脑的形态特征及特殊的衍生的面部特征,这种混合特征与欧洲的古人类 (例如Sima de los Huesos)非常相似。系统分类学分析结果显示,马坝人面部与尼安德特人接近,其原因可能与人属成员的平行进化相关,也有可能反映了亚洲古人类的变异情况。
    2016-07-26
  • 科学家称复活猛犸象或许能将冰原重新变回草原
       
      虽然科学家认为“毛毛”是在陷入泥塘之后、被其它动物吃掉的,但它的大部分身体、三条腿、头部和鼻子都完好无损。   
      (化石网报道)据新浪科技(叶子):随着北极的永久冻土层不断融化,其中储存的远古时期的温室气体被逐渐释放出来,这可能会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剧。但有一位“英雄”或许能帮助我们阻止这一进程。
      科学家表示,如果能将猛犸象复活、重新引入生态系统之中,或许就能将冻原重新变回草原,从而将永久冻土层与大气隔离开来,阻止温室气体的逃逸。
      猛犸象约在1万年前从地球上灭绝。但利用最新的DNA测序和基因编辑技术,我们或许在短短几年之内便能让它们起死回生。
      据美国《大众杂志》(Popular Science)称,科学家有两种可以使猛犸象复活的方法。
      一种是利用从远古生物身上收集的材料来克隆猛犸象。自从人们在一头名叫“毛毛”(Buttercup)的猛犸象尸体上找到了残留的组织之后,科学家就一直在尝试这一点。
      这头雌性猛犸象是在2013年5月发现的。它身高8英尺(约合2.4米),死亡时年龄约为50岁,体型和现代大象差不多。
      虽然科学家认为“毛毛”是在陷入泥塘之后、被其它动物吃掉的,但它的大部分身体、三条腿、头部和鼻子都完好无损。
      另一种复活猛犸象的方法是修改亚洲象的DNA,因为它是猛犸象仍未灭绝的近亲中与之最为相似的一种。
      这些体型巨大的野兽一度是“猛犸大草原”上的主宰,这一草原生态系统曾占据了整个北半球。它们在草原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食草生物,它们让树木在平原上无法生长,并在草原各处撒播营养物质。
      如果猛犸象能够复活,这一生态系统也将得到修复,并阻止北极永久冻土层继续消融。
      “由于缺乏猛犸象的帮助,冻土层不断上升,导致人类行为引发的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剧。”该研究项目指出。
      “如果没有草原将冻原的永久冻土层隔绝开来,永久冻土层就会消融,释放出其中已经储存了数十万年的温室气体。”
      “全球的永久冻土层一旦消融,引发的后果相当于将全球的森林焚烧了2.5次。”
      该项目指出,将亚洲象“改造”成猛犸象的过程主要分为三步。
      首先,他们需要让亚洲象具备在低温时提高血氧水平的能力,还要增加亚洲象的皮下脂肪,帮助它们度过没有食物的时期,最后还要让它们长出厚厚的皮毛。
      接下来,研究人员需要改造它们的成纤维细胞,让它们变成在实验室中“永远不会死亡”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这样一来,就不需要培养新的细胞、或从胚胎开始培育了。
      最后,这些干细胞将被培育成不同的组织,包括红细胞、脂肪和毛发等。他们还将在不同的条件下测试这些红细胞的携氧能力。
      “我们复活猛犸象的终极目标是创造新的猛犸象,使欧亚大陆和北美的冻原和北部森林重获生机。”该项目指出。
      “我们的目的并不是精确地复制出已经灭绝的猛犸象,而是努力研究亚洲象需要进行哪些改造、才能像猛犸象那样在冻原的寒冷气候中生存。从培育大象的身体组织,到基因编辑和克隆技术,这些都将是我们在研究之路上取得的里程碑。”
    2016-07-26
  • 最新研究认为乌龟进化出龟壳是适应环境的表现 不是为了保护
      
      生物史上最大的两种乌龟:古巨龟和原盖龟,以及现代海洋里的棱皮龟。前两种乌龟都生活在白垩纪。
      (化石网报道)据新华社:乌龟为什么有壳?很多人会说这是“缩头乌龟”最稳妥的自我保护手段。然而一个国际古生物学研究团队最新报告说,乌龟有壳是适应环境的表现,不过不是为了保护,而是为了向地下挖洞。
      古生物学界认为,最早在2.8亿年前生活在南非的正南龟可能是现代乌龟的祖先。化石的分析和现代乌龟龟壳的生长过程显示,龟壳是从龟的肋骨逐渐增宽后进化而来的。与其他爬行动物相比,正南龟的肋骨变宽,脊柱上的椎骨变长,但肋骨还未完全连在一起形成和当今龟类一样的完整外壳。
      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美国《当代生物学》上报告说,他们在南非卡罗盆地发现了数块正南龟化石,其中一块化石保存完好,有一只正南龟的完整骨骼和“手脚”。
      研究人员分析这些化石后认为,在距今约2.5亿年前发生了二叠纪至三叠纪灭绝事件,正南龟在这场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中幸存下来。正南龟可能为了躲避当时南非地区的严酷自然环境而努力向地下挖洞,为了保证前肢的挖掘动作足够有力,正南龟的身体需要一个稳定的支撑,最终导致其肋骨不断增宽、进化为龟壳。
      美国丹佛自然科学博物馆古生物学家泰勒·莱森解释说,肋骨是一类很“乏味”的骨头,无论是鲸还是蛇,无论是人还是恐龙,肋骨的样子几乎都差不多,但乌龟是个特例。肋骨在动物活动中起到支撑身体及协助肺通气的作用;对四足动物来说,格外增宽的肋骨会让动物的身体更为僵硬、限制动物的迈步距离并干扰它们的呼吸。
    2016-07-26
  • 甘肃临夏发现大面积早白垩世鸟类足迹群落
      (化石网报道)据新浪科技(郭祎):今天,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加拿大和平地区古生物研究中心,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瑞士巴塞尔自然历史博物馆等机构组成的恐龙足迹联合研究团队宣称,他们在甘肃临夏发现了大面积鸟类足迹群落,这对研究早白垩世古鸟类的分布、演化、行为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古生物学意义。该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知名古生物期刊《白垩纪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鸟类足迹主要分布于中生代与新生代,相比非鸟恐龙足迹,数量要少得多,因此非常珍贵。我国大型的古鸟类足迹群落主要分布于新疆乌尔禾和广东三水。这些鸟足迹的发现有效弥补了当地缺乏鸟类化石记录的缺憾,重构了一个个精妙的古世界。
      甘肃临夏鸟类足迹最早在2000年,由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三勘院的李大庆教授发现,但一直缺乏详细研究。2012年,中外学者开始系统整理甘肃的恐龙足迹群落,“临夏的恐龙足迹非常与众不同,极具多样性,除了常见的蜥脚类、鸟脚类、三趾型兽脚类足迹之外,还有罕见的两趾型驰龙类足迹、翼龙类和古鸟类足迹,这表明,在早白垩世时期此地的恐龙非常繁荣。”领衔研究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博士对记者介绍道。
      此次描述的鸟类足迹发现于临夏永靖县关山乡,数百个足迹分布在数块大型落岩上。清理足迹表面后,考察队对它们进行了编号、拍照、测量和采集。经初步统计,这些岩板至少包括了400个足迹。
      “这些鸟类足迹的形态与韩国鸟足迹非常相似,但细分特征则非常特殊,”论文主要作者,加拿大和平地区古生物研究中心馆长丽莎·巴克利博士(Lisa Buckley)说,“这引起了我们的强烈兴趣,首先,它们有着非常宽的趾间角,部分高达177度。此外,还具有一个短小的中后侧的第一趾,在结合多元统计分析之后,我们将其鉴定为一个新物种。”
      世界权威足迹学家,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的马丁·洛克利教授介绍道,这是中国发现并命名的第二种韩国鸟足迹新种,我们将其赠与出色的本土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也是足迹的发现人——李大庆博士。
      这些长约3厘米的鸟足迹极为密集,这意味着在距今一亿年前的古关山地区,此地很可能是一个大型湖泊,而李氏韩国鸟足迹的造迹者,无数的滨鸟类悠闲地漫步湖畔,它们吞食蠕虫、甲壳类等小动物,过着平和的生活。
      “从此类足迹的分布来看,韩国鸟足迹很可能在整个劳亚古陆都有分布,而甘肃的新发现则串起了这个分布链条。”邢立达博士说,“而李氏韩国鸟足迹的独特性则展示了一种特殊的地方性特征,有着重要的古生态学意义。”
    2016-07-19
  • 中国贵州毕节发现17.8万年前人类牙齿化石 早于首批现代人类走出非洲的7.5万年前
      (化石网报道)据参考消息网(编译/洪漫):三年前,在贵州省毕节的一个石灰岩溶洞内,由赵凌霞教授率领的一个课题组在把一个古老的地下河床的数米厚泥沙除掉之后,发现了三颗人类牙齿。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7月11日报道,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它们跟现代人类的牙齿很像,但是沉积物的年代显示,它们是11.2万至17.8万年前被埋的,早于首批现代人类走出非洲的7.5万年前。
      报道称,今年年初,该课题组在《人类学学报》刊发的一篇论文中公布了这一发现的细节。该发现给中国人的起源之谜增添了新内容。
      在过去十年里,中国南部几乎每个省都发现了古人类化石,其中许多都来自可以追溯到10万年或者更多年头之前的沉积物,但是从解剖学来看,这些人类的特征跟生活在今天的中国人几乎没有什么不同。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刘武教授是赵凌霞的同事,他同样在湖南省道县发现了古人类化石。关于道县人的发现首先发表于去年的《自然》杂志,表明10万多年前生活在中国的人类跟当今的人类是一模一样的。
      “化石记录上有压倒性的证据表明,在非洲定居者到来之前,中国就有人了。”刘说。“他们不是住在一个或两个小的地区,而是蓬勃发展,几乎无处不在。”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他们是被新来的人类赶尽杀绝了吗?
      “我不这么认为。”刘说。
      在发表在《人类学学报》同一期的一篇论文中,著名古人类学家吴新智称,通过对8000年至13万年前生活在中国境内的古人类石制工具进行彻底研究,他们得出结论认为,制造技术是从一代传到又一代,具有一致性,其特色与非洲早期移民的石器有着明显不同。
      报道称,石器文化,还有中国出土的大量古人类化石表明,现代中国人是该地区无缝演进的结果。根据吴和同事的研究,虽然非洲移民的到来可能会引入一些新基因,但是并没有发生更换或者大灭绝。
      为了找到真相,可以把古代遗迹中提取的DNA与现代中国人的DNA进行比较。德国对在非洲移民到来之前生活在欧洲的尼安德特人的化石进行过类似的比较,结果显示,当今欧洲人都带有尼安德特人基因,而这表明当时抵达欧洲的人与当地人进行了混合,而不是灭绝了他们。
      但是在中国重复这一试验更加困难,因为中国的样品要比尼安德特人早得多,后者生活在2.8万年前。遗迹越老,保留的DNA信息就越少,研究人员一无所获的可能性就越大。
      “我们必须评估风险,因为任何DNA分析势必造成一块珍贵的化石遭到不可逆转的破坏。”刘说。“当利益远远超过成本时,我们才会进行测试。”
      上海复旦大学研究古人类DNA的李辉(音)教授说,当今的技术使他确信,可以从10万年或者更老的样品中提取有用的DNA。
      “任何可以用放射性碳素进行测定的样品都可以用于DNA分析,”他说,“我们拥有最尖端的技术来完成这项工作。”
      李说,要进行DNA测试,研究人员将需要把整颗牙齿磨成细粉,或者用一个指甲盖大小的头骨来做这事。
      李表示,尽管化石遗骸是重要证据,但它们没有DNA检测那样可靠,因为它们埋葬的沉淀层可能由于最近的地质活动而受到干扰,使得测年结果可能夸大了化石的年龄。
      大约7.5万年前,印尼发生超级火山爆发,导致了著名的灭绝事件——被称为托巴灾难。在1000多年的时间里,它把地球变成一个雪球,造成大量物种灭绝,包括一些早期人类。
      李说,少数人类从这场灾难中幸存下来是有可能的,但他们无法抵挡来自非洲的新移民。即使他们混在一起,但现代中国人身上天然DNA的贡献将非常小,不太可能超过2%。
      “我们很愿意测试一些非常古老的样本,但是我们得不到。”他说。
      “(关于中国人起源的)分歧只能通过拥有化石者与拥有(古DNA分析)技术的人之间的合作才能得以解决。”
    2016-07-19
  • 日本最新研究描述恐龙灭绝时地球气候变化的详细情况
      (化石网报道)据新华社:虽然科学界普遍认为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但当时的具体情形依然是个谜。日本一项最新研究描述了恐龙灭绝时,地球气候变化的详细情况。
      上世纪70年代末期,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发现了直径达180公里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地质学家随后在海地等地的海底沉积物中发现了可能是由撞击事件带来的特殊岩石及物质。科学界认为,一颗小行星可能在约6600万年前撞击了地球。
      日本东北大学发表新闻公报称,该校研究人员和日本气象厅合作,研究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及海地等地的海底沉积物。研究人员通过分析沉积物和计算气候模型发现,约6600万年前,行星撞击地球导致尤卡坦半岛地下大量的有机物燃烧,释放出大量烟尘。数年内,大量烟尘遍布地球同温层,导致到达地表的太阳光大大减少。
      此前一般认为,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全球变冷,造成恐龙灭绝。但研究发现,当时低纬度地区的气温依然适合恐龙生存,只不过降水量大为减少,陆地植物大量枯死,从而导致连锁性的食物灭绝,恐龙也最终灭绝。
      日本当局已在英国《科学报告》杂志发表这项研究结果。
    2016-07-19